市场现状
【资料图】
2.3电化学储能具备较大规模化潜力的驱动因素
技术成本驱动因素
新型储能行业虽然起步较早,但整体发展进度偏慢,对于发展处于早期的产业,新技术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否能被市场所接受,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就目前储能技术主要经济性指标来看,电化学储能的初始投入成本基本要比其他储能技术低3倍以上,建设周期是传统抽水储能的1/20。就目前而言,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加持下,锂离子电池技术不断更新迭代,产业成熟度最高,其成本优势是位于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的首位。
各类储能技术主要指标对比
政策驱动因素
近些年来,我国多次发布了一些支持储能产业技术发展相关政策,加速了储能产业链的发展,同时对储能关键技术做出了规范标准,使得储能技术水平稳步提升。
强配政策与商业模式建立预期下,国内大储集采与招标量持续提升。当下兴起的国内储能装机需求主要源于政策需求,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强制新能源配储,另一方面是国资委对“五大四小”等发电央企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出了50%的刚性要求,这是近年来国内大储需求兴起的重要原因。
需求驱动因素
在“双碳”目标的指引下,未来能源结构将会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现阶段,以风光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容,风能、太阳能发展空间巨大,增速较快。根据国家能源局,2021年我国风光累计装机占比达到26.7%,风光发电量占比11.7%,发展动能强劲。但因其天然不稳定性,发电侧的大型储能配备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刚需型成长赛道。
风光伏等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越来越大,为克服风光电的间歇性、波动性,与之配套的储能需求激增,整个电力系统也从“源-网-荷”向“源-网-荷-储”转化,储能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四大基本要素。截止2022年底,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.4GW,同比增长37%。其中,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,累计装机达46.1GW;新型储能更是保持高增长,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,超过2021年同期的2倍,达到12.7GW。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,电化学储能是新型储能的主力军,其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.2%,处于绝对主导地位。无论液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中长时储能技术,还是高性能快速充换电系统、超大规模储能、分布式储能等系统集成技术,都与电化学储能有着密切关系。
2.4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分析
产业链结构
储能产业主要由上游设备、中游系统以及运维、下游应用端组成。
无论是户储还是大型储能,其技术原理类似,只是储能规模大小不同。电化学储能产业的上游是电化学储能系统,主要由电池组、储能变流器(PcS)、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能量管理系统(EMS)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,其中电池组的成本最高约占60%,储能变流器约占20%。
电池组作为储能的核心设备,其上游原材料玩家为传统新能源锂电材料企业,例如:杉杉股份(负极材料/电解液)、德方纳米(正极材料)等;PcS是储能与电网的枢纽,其上游原材料玩家处于传统半导体厂家,例如:比亚迪(IGBt)、斯达半导体(IGBt)、顺络电子(电感)。两大核心设备的最终上游原材料主要涉及硅石、石墨、锂矿以及钴矿等稀有金属矿原料。
产业链价值分配
以矿业-锂电材料-储能电池-储能应用产业链条为例,产业链价值分配依然集中在上游原材料端,尤其是处于源头端的锂矿行业毛利过于集中,下游的储能电池及储能应用端的毛利率有呈现下降趋势。
随着储能行业的持续发展,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,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上下游配套持续完善,以及不同类型的产品不断涌现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,锂电池储能行业的竞争程度加剧成为必然趋势。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可以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升,降低平均生产成本,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。储能行业整体毛利率从发展初期的偏高水平逐渐下降,下降趋势逐渐趋缓。
锂电池储能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,发展时间较短,目前仍处于前期迅猛发展阶段。未来依靠低质量、低价格竞争的行业参与者逐渐被淘汰,拥有核心技术、具备真正的产品竞争力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南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8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