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半年,
一条拜访了不少园主和园子,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他们用自己的志趣,
实践着中国人的新家园梦。
▲
苎庐 摄影:姜六六
▲
苎庐 摄影:姜六六
在金华,陶冶决定回家乡的山水里圆梦,
邀请设计师好友包文山建造“苎庐”,
包文山在这一亩之园里,
像写书法、作画一样勾勒出水岸、游廊、石径,
陶冶用了200多吨石头,
第一次尝试为园子垒石叠“山”,
在这里实现了很多中国人的梦想。
▲
如园中庭的假山和锦鲤池
▲
如园“枯山水”后院
在杭州,刘斐和周海燕夫妇,
从事花艺造景、庭院营造近30年。
2021年,
他们在外桐坞茶园山脚下,
租下了一套300平米的房子
和屋外一亩空地,
从零开始设计、清理、重建、布景,
历时一年半,
打造了一处让人静心的空间
取名“如园”。
▲
影园旧影
苏州,坐落在陆慕古镇的影园,
始建于1972年,
是独一无二的民间自建园林。
园主彭昭亮(1920-2020),
乡村中医,
自52岁开始造园,以一人之力,
一直营建、修园到90多岁。
今天,一起来看看这三处园子的故事。
苎陈溪从房前缓缓流过,陶冶取了一个“苎”字,将自己位于浙江家乡的园子命名为“苎庐”。
▲
苎陈溪边
陶冶在苎陈溪边长大,后来去杭州工作、定居,已逾二十年。
“小时候,家里有一组4条屏山水,我老望着发呆,‘坐穷丘壑’。还有一次,和我妈路过有山有水的村子,我就想以后隐居在那个地方。”
▲
书房里,“藏”起来的榻榻米茶室
▲
榻榻米茶室的窗景与光影 摄影:姜六六
“在山水里造园居住的梦想,从小就有了,这是一颗种子,”陶冶说,“人到中年,更加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,迅速下定决心,在家乡造园。”
▲
摄影:姜六六
▲
右侧路径,辅楼—主楼
右边,一道环廊连接着辅楼待客区的中堂,又继续延伸向主楼的客厅与餐厅。整个园子的一层,通透而连贯。
▲
摄影:姜六六
陶冶与包文山为苎庐定布局章法时,模习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。
比如留白。苎庐西面不远处,有一座小山。陶冶希望,园内的房子,有推窗可见西山的意境。包文山做设计时,就把两座房子比拟成呼应西山的“小山”。
他说:“像作山水画一样,我们想着,‘山’立在哪里?‘水’铺在哪里、流向何方?人待在哪里?我们在‘小山’和西山之间挖池塘,留出一汪映照天光云影的水面,也留出了一片开阔深远的天地。”
▲
西墙,富有肌理
▲
摄影:姜六六
西面的院墙,不是清水混凝土的,而是有肌理的白墙,这是包文山的有意安排。天气晴朗的上午,阳光打在树木花草上,植物的影子又投射到白墙,白墙就成了一幅水墨长卷。“墙壁有肌理,才能像宣纸那样晕染墨痕。”
陶冶和包文山走在池塘边,看花草、石头、水岸、游鱼,用包文山的话来讲,他们站在“西山、长卷、园子”的层层景致里。
提到山水画,陶冶说:
“我们常常在宋、明的山水画里看到,一个老头带着童子,涉水、过桥地往山里去拜访友人。这体现了宋代画家郭熙很有名的山水画理论:可行、可望、可居、可游。那山水,是供画中人走走停停、近看远观、悠游居住的山水。
中国传统建筑、园林的审美,同样取自这种山水画。地上没有水和山,就用房屋、树木、石头、池塘来模拟。家,成了可居游的山水,住在里面的人,借着模山范水来表白心迹和向往。”
▲
能斜倚着观赏池鱼 摄影:姜六六
▲
摄影:姜六六
苎庐里,还有模拟苏州园林的片段。东南角的游廊处,有一段小小的转折门廊,可以躲雨,还能半倚着门洞观鱼;门廊的正上方,是一间看山、看园子的茶室。这一截片段被包文山叫作“见山楼”,致敬了苏州沧浪亭的看山楼。
包文山说,“沧浪亭里有个看山楼,把楼建在山上,所谓的山,是用石头叠出来的假山。假山里面有空腔,可以喝茶。一束光透过石头缝隙打进来的样子,特别美。”
▲
曲曲折折进院,弯弯绕绕上楼
▲
园林的石头与赏石有所不同。陶冶过去研究赏石,常看《素园石谱》等 摄影:姜六六
陶冶说,石头是苎庐的灵魂。他粗略估计,这次造园大概用了200多吨石头,以太湖石为主。
▲
石头巨案 摄影:姜六六
辅楼的中堂里,有一块石头巨案,作茶桌用。桌面不平整,起伏出高原、山川、平原般的地势。这块太湖石在苎庐刚起地基的时候,就被吊放于现在的位置,也就是说,先有茶桌,再一层层地建房子。
▲
包文山的造园效果图
包文山先规划好了水岸、路径,给出图纸。
陶冶再以此为基础,开始堆石。
▲
陶冶说,这块太湖石的气质,像《溪山行旅图》
他为园子挑选重要的石头时,有几个标准。
一看皮壳是否完整;
二看造型是否契合场地;
三看内在。“常说太湖石以瘦、皱、漏、透为美,但我觉得,石头的精神,在于憨、拙、丑。‘丑到极处,便是美到极处。’”
为苎庐堆石,陶冶花了整整10天,他不加工石头,只为它们寻找最合适的位置。
“我看过不少古画和苏州园林里的垒石法,但作为外行,第一次指挥堆石,前3天面对满院子的石头,茫无头绪,”他回忆着。
“第4天早上,我决定先为主要的位置确定重要的石头,给大石头定好位,再慢慢处理鱼池驳岸等细节。整个园子,石头的皮壳得基本统一,即便是刚刚堆出来的,也要营造已经养了多年的感觉。现在回头看,有不满意的地方,但不完美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与其遗憾,不如接受。”
为了四季有花可赏,陶冶在选取、搭配花木时,下了很大功夫。现在,园子里的植物,能开花的就超过35种,有些是与陶冶要好的朋友赠送的。
他说:“我主张多用本地的东西,园子里的植物多样性和本地的多样性要统一起来,不必刻意花大价钱从哪个地方买造型很到位的。我还时不时到周围的山上找花木,山上有野趣。”
▲
紫藤 摄影:姜六六
他崇拜的文征明,曾在苏州种下紫藤,树龄已四百多岁。陶冶最初和包文山天马行空地设想苎庐时,就有“一架紫藤”的场景。现在,主楼与辅楼之间,正站着两株百年老紫藤,从不远的山上移栽而来。
▲
双杆松 摄影:姜六六
绿萼梅,由一位朋友转赠,主干爬满青苔,充满苍劲的生机,呼应园子里的太湖石。
双杆松,一株神似《双松平远图》的文人松,是陶冶的朋友帮忙挑选的。
▲
南天竹
▲
卫矛
▲
花开时节,绿萼梅、喷雪花、杜鹃
像伞一样的银桂,原本就长在这片地块上。二三十年前,朋友将那小小的一株移栽到自家附近,苎庐成型后,又把长大的银桂送给陶冶,让它回家。
石榴,从本村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那儿得来,陶冶费尽气力才让它成活。
卫矛,本地独有的植物,秋天挂满红果。他与太太在回杭州的路上偶遇它,买下了……
▲
摄影:姜六六
园子造好后,包文山来过几次,见了不同季节的苎庐,看着陶冶慢慢将过去积累的家具、挂画、赏石等搬过来、安置好,同时不断地调整树木、养护院子,倾注了大量精力。
部分图片由非非想营造学社提供,摄影:姜六六、包文山
▲
如园倚靠茶园
▲
刘斐接受一条采访
刘斐和周海燕的院子,在西湖景区外的外桐坞村,是龙井茶的二级产区。
房子就在一片茶园边,当时就是看中这茶山边的风景,就决定租了下来,租了20年。
▲
如园的室内会客厅
园子的大门原本开在大马路上,比较嘈杂,进出也不安全,后来就把门换了方向,开在朝北的一条小路上,从主干道再走到小路,也会有个心情安静下来的过程。
▲
佛手山样子的石头堆叠
▲
如园庭院用石材
推门进来有非常多的石头,都是取自是杭州附近桐庐山里面的山石与河石,粗犷质朴,就地取材,把石头垒山放在庭院。
三个石头可以连成一块佛的手掌的样子,就把它做成了佛手山,中间砌了一道墙,做了个瀑布,这样瀑布的声音可以掩盖一墙之隔外面马路的车轮声,起到一个降噪的效果。
▲
如园的黑松
这个园子里只用了两种树:松树和槭枫。松树,取意“放轻松”。
松树用的是50年代的人工播种黑松,原产地在日本,后来通过飞机播种的方式在中国扎根。
现在这些松树都有七十岁左右了,为了展现出它自然的生长姿态,直接移种,舍弃了日本迎客松塔形这样的人为造型。
槭枫,四季轮换时树叶斑斓的颜色非常美,是幻彩的,不同槭枫种类也有不同的颜色,坐在室内就能感受到花园的四季。
▲
如园二楼的会客空间,连接一个室外露台,可以看到茶园
如园的室内面积一共300平米,室外整个庭院差不多是一亩,加上一些自然元素,希望人一走进如园,心就静下来。
▲
客厅中间从印尼淘来的摇椅
▲
客厅被改造的房梁,原为花雕梁
原本客厅的窗户,是木结构加玻璃的花雕门窗镶嵌而成,为了进出方便,拿掉了之前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门槛,做了整体的玻璃和移门,现在更加开阔,便于景观的观赏。
▲
主客厅进门处
室内用了很多旧家具,比如客厅门口的这个老柚木大花盆,正中间这把摇椅,都是之前去印尼的时候淘回来的。
▲
印尼的黑檀地板,耐腐蚀
还有老柚木桌子、户外的老黑檀地板,这些在印尼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了,老黑檀地板在室外比较耐腐蚀,不刷油也不会腐烂,目前在国内还没发现这样耐腐蚀的木材。
▲
如园会客厅
室内没有填得太满,主要以黑白灰为主基调的中国传统元素。地砖用的是青砖,就是古建筑里说的金砖。
▲
挂在如园会客厅的书法作品
▲
刘斐的插花作品,追求随性
空闲的时间偶尔会插花。平时在工地或者园子里修剪下来的枝杈,偶尔会去房子后面的山上,捡一些树枝就带回来用。
▲
如园后院的榻榻米茶室
后院是一个禅意枯山水设计,做了一个榻榻米茶室。
“在疫情之前,我们经常去日本游学,对寺院文化和枯山水庭院比较着迷,每次在寺院方丈庭走廊坐下,都能感受到环境让人心静。所以这间茶室也采用了日式榻榻米风格,我希望坐在茶室里看到外面的景观,心也可以沉静下来。”
▲
如园后院借鉴日式的枯山水设计,但更简约
“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地上,只有阴天下雨能在如园里能放松一下,我希望这里能回归一种简单,给自己一个自在随意的空间,在茶室喝喝茶,就安静地坐着看雨,看雪,待一天。”
影园园主彭昭亮,1920年出生,祖籍江阴,1951年行医至陆慕,自1972年开始建房、造园,8、90年代,影园达到鼎盛,文人雅客络绎不绝。
从52岁到近100岁,他持续地造园,修缮、填补、维护。2020年过世后,他儿子一家继续在园子里居住,打点水体和植被,直到今年开年后陆续搬离。
▲
俯瞰影园
70年代,彭昭亮用自己的半亩自留地,与一户姓邱的人家交换,得到了这块地,东边是程典浜,向外通到陆慕最重要的河道元和塘。
▲
影园内的水景
当时家人还跟他有一点分歧,主张房子往西造,更靠里,彭昭亮却希望沿河,要离风景近一点。
▲
影园难得的一张早期黑白照
▲
影园的生活区、诊室所在位置
▲
影园平面图
制图:阳面、溜溜
先是造房子,中间是客厅,西侧是子女的房间,东边是他的书房和卧室,但是特意把卧室朝北放,北边还做了一整块大玻璃,窗洞开得很低,但是窗是不能打开的,专门用来看风景。
他早上醒来,躺在床上就能看到,北边有风景,东边有风景。
▲
影园一角
▲
起翘细节
▲
影园变迁
制图:阳面
房子造好了以后,他先围一个柳堤出来,然后开始造桥,再通到两个水景门。
他造园全靠自学,也完全没有图纸。造门楼的时候,他跑到别人家去看,起翘怎么弄,回到家自己就做出来了。
▲
远看半亭
半亭,也是后来添出来的。两根柱子,一根水泥梁,作为结构,他自己琢磨着做,动手能力很强。
▲
园内的水泥花窗
月洞门边上,是两个葫芦造型的花窗,也都是他亲手做,自己设计样式,用做好的模子把图案挖掉,再拿水泥糊起来,等干透了就是一扇窗。
有人来参观园子,评价这个园子和苏州很多园林不同,那些花窗都是千篇一律的。
园子的花窗虽然不怎么精细,但是有特色。参观的人说:“影园主人,他想怎么弄就怎么弄,而且他弄的东西都是很朴实的,有乡村风貌。”
▲
铺地细节
▲
“岛”的材质混搭
造园子一开始都是靠借来的钱, 还有邻居、好朋友借的材料。
还有一些材料,是他一点一点地捡拾回来的。造岛的时候,他先是把石头丢在河里做好基础,然后外出把人家丢弃的泥块、砖头,一点点拉回来,慢慢地堆积出了岛。
“有一次雨下得特别大,眼看他拉回来的泥要被雨水冲走了,他急得不得了,回到房间里把自己床上的被子、毯子全部拿出去,盖在泥上,再回到房里,傻傻地看着外面。”儿子回忆道。
▲
废弃材料搭建的桥
后院有一座三曲桥,那是楼板做的。
那时候村民们都造楼房,他的大儿子也想扩建房子,把楼板买了回来,弄好了设计图纸,但是彭昭亮就是不让建,说楼房跟他的园子不搭,后来楼板就拿来做了桥。
▲
园内最大的一块太湖石
苏州造园子不能没有石头,园子里最大的一块石头,是老城里狮子林隔壁那户人家送给的。
石头很重,也没有吊车,就叫了几个人,单靠一辆平板车,从狮子林把石头拉回了陆慕,走了大半天。
▲
园内的玉兰
▲
三角枫
园子里的树,也都是他自己种的。
后院有一棵三角枫,是在路边捡到的,因为长得难看,被它的原主人抛弃了。他却觉得它造型很好,根茎像盆景,把它种在后院,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了。
他还在三角枫的旁边立了一块碑,讲述它的来历。
▲
“此枫昔为旧主所弃,以其怪拙无华,众亦师之,独我友凡夫怜而携植于此。今盘根错节,古意盎然,于我园中别具风姿。嗟呼!物亦有遇不遇也。——壬午季冬昭亮记并书刻石”
“桥影、花影、亭影,树影,能不能以影命名?”
1972年8月,好友、江阴同乡王西野来做客,提议了这个名字。王西野是著名的诗人、书画家,也是苏州园林管理局的顾问。彭昭亮觉得很好,就把园子命名为“影园”。
▲
门楼旧影
“江南隶书王”吴进贤(1903-1999),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在他八十高寿的时候,题写了“影园”两个隶书大字,这块题刻以前就放在门楼上。
▲
彭昭亮(右)与友人聊天
半圆水墨石头是他亲手制作
▲
彭昭亮(左)在园子里吹箫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是这个园子最辉煌的时候。
那时候,苏州的文人墨客、一流的书画家,很多都到过园子里来雅集,大老远跑来,写诗、画画、喝茶、赏风景,还有人拉玉胡、吹箫。
有一年中秋夜,他们在半亭聚会,拉了“二泉映月”,听着音乐看着月影。
▲
八九十年代,游人访影园后作画
▲
出自苏州金石家张寒月的刻石,写道:“ 丙寅重午后三日,应昭翁之邀,偕张寒月、彭克、宫音、蒋建国、王西野来游,与西老即兴联吟,请寒老奏刀上石,以志兴会。”
▲
文人好友留下的书画作品,包括书画家邬西濠题写的“柳堤村舍” (左上),吴进贤题写的徐霞客联句:“春随香草千年艳 ,人与梅花一样清。”中间是画家韩秋岩的“枇杷图”(左下)
尽管当时农村里没有相机,没有多少留影,但是留下了一点墨迹,记载了某某某来到影园,还有的即兴写了诗。
部分图片由彭建东、彭雪芳及溜溜提供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南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8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@qq.com